在1976年冬天的寒风中,我穿上军装,踏入军营,开始了十五年的军旅生涯,直到1991年春天转业回到家乡。那段岁月里,我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学员八中队指导员,负责新兵的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。1985年,我在位于城市中心的部队驻地工作,交通便利,常有战士家属前来探望。
部队驻地靠近市区,探亲的家属络绎不绝。操场上,战士们列队整齐,军靴踩在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,远处传来车辆经过的低鸣。为了规范管理,我们制定了细致的探亲流程:班长和区队长需提前报告,由中队安排食宿,干部与家属见面,介绍战士的训练和生活情况,并收集意见。这些安排旨在让家属安心,也促进军地联系。
起初,探亲活动顺利进行。家属们看到子女在部队的成长,常常喜悦地提出请干部到市区饭馆聚餐的邀请。站在招待所门前,他们热情地挥手,声音洪亮地招呼我们。我们总是摆手谢绝,解释部队有禁止外出就餐的规定。阳光下,他们的笑容略显尴尬,但大多点头理解,提着行李离开。然而,有些家属找到新办法,改在招待所餐厅订餐,以庆祝子女生日为由,邀请干部同桌。餐厅里,圆桌上摆满热气腾腾的菜肴,筷子碰撞的声音此起彼伏。我们几次推辞,可家属们坚持,甚至流露出不满,认为我们态度冷淡。
展开剩余65%考虑到部分家属在地方有职务,部队工作有时需要他们的支持,我们难以一再拒绝。在招待所的餐厅里,灯光昏黄,墙上挂着部队标语,桌上的菜肴散发着香气,家属们举杯致谢,气氛热闹。我们破例参加了几次,心想仅此一二,不料却开了先例。其他家属纷纷效仿,探亲时的宴请逐渐增多。操场边的餐厅几乎每周都有这样的场景,干部们坐在桌旁,我开始察觉不妥,担心这会影响中队的风气,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理由制止。
一天傍晚,夕阳洒在操场上,战士们站成整齐的方阵,点名时的口号声响彻空旷的场地。我照例主持晚点名,声音在空气中回荡。当喊到新兵李国龙时,四班长站在队列前,声音略低地报告:“他父亲要回去了,他请假去车站送行。”我皱起眉头,感到疑惑。按惯例,家属探亲时需与干部见面,这位父亲为何悄无声息地离开?点名结束后,我让四班长留下,办公室桌上的文件整齐叠放,我问他详情。
四班长站在门边,双手垂在身侧,低头沉默片刻后说:“我提醒过李国龙,让他带父亲来见领导,但他不愿意。”我追问原因,他抬起头,语气急促:“别的家属来探亲,都会请干部吃饭。李国龙家种地,他是老大,下面还有弟弟妹妹,日子紧。他父亲这次来,借遍亲戚才凑够路费,没钱请客,所以李国龙直接送他走了。”我站在桌前,内心充满自责。因为对宴请的疏忽管理,竟让新兵感到如此压力。
我立即找到中队长,办公室的灯光映在他严肃的脸上,我们站在窗边商议对策。窗外,操场的灯光昏黄,远处传来战士训练的口号声。我们一致认为必须立即整改。当晚,我们召集干部开会,会议室里,桌子围成一圈,墙上的钟滴答作响。我首先承认错误,指出宴请现象对中队纪律的危害。会议决定:即日起,干部严格遵守纪律,不得接受任何礼物或宴请,同时在全队开展平等相待的教育。
随后,办公室里,木椅吱吱作响,他坐在对面,双手紧握,目光低垂。我诚恳道歉,请他向父母转达歉意,并强调部队一视同仁,任何歧视穷困的行为都与宗旨相违。我还鼓励他有事随时沟通。他听后沉默片刻,他用力点头,说:“谢谢指导员,我明白了。”
1991年春天,我转业到地方工作。新的岗位上,面对类似的“谢意”邀请,那次经历如警钟长鸣。我站在办公室窗前,回忆起操场上的点名声、招待所的灯光,以及李国龙泪水滑落的那一刻,那些画面让我始终坚守原则,果断拒绝不当请求。
发布于:河南省第二证券-股票短线平台-要配资股票配资网址查询-杠杆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